欢迎访问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部凯发k8国际官网!
学生培养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类别代码及名称

0858 能源动力

领域代码及名称:

085807清洁能源技术

085808储能技术

培养方案-凯发k8国际官网

能源动力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基础产业领域,在我国国民经济及工业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对“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具有鲜明的支撑作用。适用的行业领域包括:电气、动力、新能源、核能、航空航天等,该专业学位是与特定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我校(院)能源动力(0858)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依托“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汇聚了10余名具有国家和省级人才称号的学术带头人,形成了以院士、*********特聘人才、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领衔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目前拥有国家秸秆气化技术推广中心、山东省生物质气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能效与低碳工程实验室等6个省部级以上科研/教学平台,与行业及领先企业共建一批产学研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形成良好的产教融合生态。本类别在氢能研究、生物质能转化利用、高效热质储能等方面特色鲜明,获得10余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具备为国家培养输送能源动力类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研发和工程管理人才的基础和能力。

能源动力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面向“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和能源动力产业创新发展需求,以提升职业胜任力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融合为途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清洁能源技术和储能技术的开发及装备制造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能胜任能源动力工程领域的技术研发与应用、工程设计与实施、系统集成与推广、项目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能不断适应国家和地区经济建设及行业发展的需求。

1.品德素质要求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诚实守信,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环境适应能力,能够承担相应的工作任务,富有合作精神,能够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

2.知识结构要求

较好地掌握能源动力工程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掌握本领域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了解本领域及相关领域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

3.专业能力要求

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能够运用基本理论和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本领域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过程中所遇到的工程问题,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能源动力相关科学和工程问题开展工程创新研究。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撰写外文论文。具备一定的跨专业交流与工程合作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胜任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

1. 清洁能源技术

本专业方向重点开展能源的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技术研发与转化应用,取了一系列优异的成果,在氢能高效利用、生物质资源转化技术、太阳能热利用等方面极具特色;主持研制的复合式低焦油固定床生物质气化技术、有机固体废弃物清洁供能技术、大功率led技术等成果实现产业转化,为国家能源转型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产业优势明显;在天力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宝力生物质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山科智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建有10余个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产教融合基础雄厚。依托校企合作项目,技术互补,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紧密合作互动,多渠道拓宽实践基地建设。为本专业方向研究生科研训练、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撑与保障。

2. 储能技术

本专业方向重点开展高性能锂电材料、高能量密度-长寿命钠基储电材料、高储热密度-低腐蚀-高稳定中低温相变储热材料研发;开展绿色高效的储能材料回收、系统失效预警、高效热管理和多级安全控制技术研究;开发基于先进架构的长循环寿命和高安全性储能系统等。在储能材料、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等方面具有长期的积累和显著的实力。自主开发的系列磷酸铁锂、ncm三元等系列锂电正极材料制备工艺已在一些龙头企业获得应用。与山东航天威能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国轩电池有限公司、山东友邦科斯茂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单位建有多个专业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制均为3年,研究生修业年限(含休学、保留学籍、延期毕业)最长不得超过5年。

1.实行导师(组)负责制,原则上每一位专业学位研究生都由校内学术性和企业工程型的“双导师”进行指导。

2.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主要采取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三者同等重要。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其中理论课程学习不超过1年,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一年,实践教学环节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

3.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须依托行(企)业力量,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协同创新”的原则,通过基地共建、人员互通、项目合作等,在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置、课程教学设计、专业实践训练、论文写作指导等方面,构建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多元一体的合作培养模式。

1. 学分要求

总学分不低于34.5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低于26.5学分,必修环节学分8学分。

2. 课程设置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构成,实行学分制。课程考核采用百分制,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70分合格,专业选修课程60分合格。达到合格要求的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1)公共必修课(9学分)

公共必修课程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第一外国语、体美劳综合素养概论、工程伦理。其中,入学前三年内通过大学生英语六级或两年内的雅思成绩6.0或托福75分以上的可申请免修第一外国语,成绩按75分计。

(2)专业必修课(11.5学分)

专业必修课程是供本专业研究生学习的基础类课程,包括论文写作与学术道德规范、学科前沿专题课程、数值分析、工程热力学理论及应用、传热学理论及工程应用、工程流体力学与空气动力学理论及其应用。

(3)专业选修课(不低于6学分)

专业选修课程是供研究生进一步拓宽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扩大知识面所设置的理论性及部分实践类课程。课程包括应用电化学、储能原理与技术、材料物理化学、能源催化合成与转化、工程燃烧学及煤的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控制理论与方法、氢储能系统安全评估、化学电源与电化学储能、能源材料与应用、氢能技术与燃料电池、发酵工程、太阳能转换原理与技术、生态固碳技术、环境与能源微生物、生物质能源转化与利用、数值模拟与计算机应用、二氧化碳捕集转化与利用、碳资产评估理论与应用、新型燃气轮机与动力循环、火电厂深度调峰、材料分析测试与表征、专业英语。

(4)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对于跨学科考入以及由于其他原因入学以后需进行适当补课的研究生,由培养单位和导师认定后,都需补修录取专业有关的大学本科主干课程。

3.必修环节设置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必修环节包括文献阅读与开题报告、中期考核(1学分)、专业实践(6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等。

(1)文献阅读与开题报告

入学后,研究生要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要能体现对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之后要结合本人研究方向,积极开展文献调研,研读一定数量的中外文专业文献资料,熟悉掌握主攻方向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并做出分析与评价,并撰写出不少于6000字的文献综述总结报告,参考文献不少于5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30篇。

结合文献调研和工程研究,研究生要在导师的指导下,在第三学期第4-8周内确定学位论文题目并进行论文开题报告论证。

论学位论文开题应在相应的课题组和学科范围内进行(开题小组由3~5 位专家组成),采取答辩方式进行。研究生需在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对开题报告进行修订和补充,最终确定论文研究内容等, 并按要求提交开题报告。没有通过论文开题报告论证的研究生,可在一个月内按上述程序重新参加一次论文开题报告论证。如仍未通过论文开题报告论证,该研究生将不能进入下一培养环节。

(2)中期考核(1学分)

中期考核一般在第四学期第10周前进行,由学部参照《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办法》(齐鲁工大鲁科院研字〔2022〕8号)组织对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专业实践、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及学位论文工作研究进展情况等进行全面的考核,中期考核成绩分为优秀、合格、亮“黄牌”、不合格四个等级,填写中期考核表上传到研究生管理系统。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获得1学分。达不到培养方向考核要求的研究生,依学校规定进行延期考核或分流。

(3)专业实践(6学分)

专业实践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力培养必要环节。专业实践应面向本学科专业,内容应与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一致,应与学位论文的内容相关,并与拟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通过专业实践,基本熟悉本行业工作流程和相关职业及技术规范,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提升职业素养。具有2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研究生,专业实践环节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其他学生不少于1年。

专业实践按照“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企业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与学位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原则,可采用如下方式进行:

①由导师结合自身所承担的来自企业生产实际的科研课题,安排学生进行专业实践;

②依托校(院)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的实践基地,利用企事业单位的科研资源,由导师与实践基地指导教师共同负责安排相应的专业实践;

③研究生结合本人的就业去向,自行联系实践单位进行专业实践。

研究生参加专业实践活动结束后,应按照实践计划及大纲要求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报告书》及相应的支撑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论文,专利,软著,用人单位评价),经学部(院)审核后上传至研究生管理系统并获得6学分。

(4)学术活动(1学分)

研究生应积极、主动地参加校(院)内外本学科、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的学术讲座、会议、论坛、学科竞赛等各种学术活动,学术活动应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研究生在学期间本人做专题讲座至少2次,听取学术报告至少10次。完成学术活动,获得1学分。研究生应认真填写《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汇总表》,在答辩资格审核时上传研究生管理系统。凡未达到要求的研究生,校(院)将不受理其学位论文答辩申请。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课程设置

课程要求

学分

总学分

公共必修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必修

2

9

自然辩证法概论

必修

1

第一外国语

必修

4

工程伦理

必修

1

体美劳综合素养概论

必修

1

专业必修课

论文写作与学术道德规范

必修

1

11.5

学科前沿专题课程

必修

2

数值分析

必修

1.5

工程热力学理论及应用

必修

3

传热学理论及工程应用

必修

2

工程流体力学与空气动力学理论及其应用

必修

2

专业选修课

应用电化学

选修

2

专业选修课需修满6个学分以上

储能原理与技术

选修

2

材料物理化学

选修

2

能源催化合成与转化

选修

2

工程燃烧学及煤的清洁利用技术

选修

2

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选修

1.5

控制理论与方法

选修

3

氢储能系统安全评估

选修

2

化学电源与电化学储能

选修

1.5

能源材料与应用

选修

2

氢能技术与燃料电池

选修

2

发酵工程

选修

1.5

太阳能转换原理与技术

选修

2

生态固碳技术

选修

2

环境与能源微生物

选修

1.5

生物质能源转化与利用

选修

2

数值模拟与计算机应用

选修

1.5

二氧化碳捕集转化与利用

选修

2

碳资产评估理论与应用

选修

1.5

新型燃气轮机与动力循环

选修

1.5

火电厂深度调峰

选修

1.5

材料分析测试与表征

选修

2

专业英语

选修

2

必修环节

文献阅读与开题报告

必修

1

2

中期考核

必修

学术活动

必修

1

专业实践

必修

6

6

补修课程

传热学

补修

0

任选两门,不计学分

流体力学

补修

0

工程热力学

补修

0

工程化学

补修

0

能源利用原理与节能技术

补修

0

总学分




不低于34.5

科研训练与学位论文工作是培养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关键环节。研究生应在导师(组)的指导下,明确研究方向,收集材料,开展调查研究,选择适当的课题,开展科技研究训练,并撰写学位论文。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应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时间不少于1年。

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工程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密切结合本专业领域发展方向,具有一定创新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学位论文要求内容充实,概念清晰,逻辑严谨,结构合理,数据可靠,格式规范,条理清楚,表达准确,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难度,具有独到见解。学位论文正文字数一般不少于3万字。

学位论文是综合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各专业类别(领域)应依据学位授予基本要求对学位论文选题、形式内容、创新性及水平提出具体要求。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达到个人培养计划制定的学分要求,且符合学校和学部相关规定,可申请论文答辩。论文答辩一般在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的第六学期进行。提前及延期毕业的研究生按照《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研究生提前及延期毕业的暂行规定》(齐鲁工大鲁科院研字〔2022〕10号)执行。论文答辩依据《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答辩申请与资格审核实施办法》(齐鲁工大鲁科院研字〔2022〕17号)《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齐鲁工大鲁科院研字〔2022〕26号)和其他有关规定进行。

通过论文答辩,符合毕业条件者颁发毕业证书,达到学位授予标准者颁发学位证书。

 



凯发k8国际官网的友情链接
科研院校
政府机构
新闻媒体

业务科:0531-82605584   人事科:0531-82605876   办公室:0531-82605557

能源研究所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科院路19号

能动学院地址: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路3501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凯发k8国际官网 copyright © 2023 山东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    
网站地图